溝通的藝術 – 水石和杯

說人與人相處互動的話,可以想起以四種東西比喻四種人,像石頭的人,像鋼杯的人,像玻璃杯的人,像水的人。


你猜你是那一種人?

從溝通的角度來說,可以用杯比喻聽的人,用水和石頭比喻說的人。
 
把一公斤重的石頭掉在一隻一公斤重的鋼杯上,碎的是石頭,鋼杯則原好無缺。
把一公斤重的石頭掉在一隻一公斤重的玻璃杯上,碎的會是玻璃杯,石頭就原好無缺。
把一公斤水倒進一隻杯裡,無論那是一隻什麼的杯,水都能裝進去,而且只要杯夠大,水更加能全部倒進去。

雖然水倒進杯以後水的型狀改變了,但水溫卻傳到杯,使杯的溫度改變。這裡可以見到一種微妙的互動,這和石杯之間任一方破碎而另一方保存完體有何分別呢?
 
在石頭、杯和水的互動當中,我們可以留意三項特性的變與不變,就是質量、形狀與溫度。
 
質量、形狀、溫度

質量是物質最恆守不變的一種特性,也就似是人的性格,思想和價值觀。它們都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改變的,它們也是我們最想維護的東西。
 
形狀是物質的外在特性,也可說是物與物間互動的第一度介面。這也像是人與人相處的方法,例如談吐,話題和交換意見的方式等。
 
溫度就是心情,當我們在交談與思考時,受到內在與外在的刺激影響,我們的心情有著升溫與冷卻的改變。
 
最佳配搭

傾訴者與聆聽者,就是衝進杯之物與盛載之杯,人與人的溝通就是由傾訴與聆聽組成。任何人都渴望別人了解自己的,但方式不同。較外向的人傾向成為一個傾訴者,主動向人表達自己,並期望取得別人認同。
石頭人在表達自己的同時很看重自己的感受,堅持和注視著自己的需要,不懂轉變形狀。如果傾聽者是一個比你更固執的人,比你更不願變形,那裡破碎的就是你的心,因為你渴望別人的心被打碎了,你就把自己倒撞在鋼杯上。相反,你衝在比你弱的玻璃杯上,你就傷害別人的心,使人感到很不舒服。
 
作為傾聽者 – 杯,也有著渴望被了解的心,但他較內向,就是怕自己的心被踐踏,因此常作為接收的一方。但也有鋼硬的杯只希望聽到自己喜歡聽的聲音,若有不好的聲音就管他的一概叫他收聲。脆弱者就是那無能為力的,也希望聽到好的聲音,但一旦壞聲音進來就會承受不了而破裂者,就是玻璃杯。

那麼為杯者如何讓人了解自己?你需要找到水來對你傾訴,然後調節杯自己的溫度 — 以自己的感情和回應去感染對方。熱杯讓冷水變暖,冷杯讓熱水變涼。

那麼作為水的你呢? 你可以最大限度地改變自己的形狀,可以照顧到杯的需要,讓傾聽者也能表達自己心跡的人‥ 是失去了自我嗎? 又不可這樣說,因為形狀的改變不過是表達方式的不同,那不過是一些客觀因素而矣,但水本身的質量都是不變的,溫度也可感染人。
 
杯和水的組合,是一種很成功的溝通,達到互相影響的結果,大前提是先看到對方,再讓對方感到舒服,後來再不經意地流露到真我,傳送給彼方。

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:

作者: 凱楊

在香港長大的一個小小基督徒。自問是個普通的人沒有可誇口,但信在耶穌什麼都可能。在網絡大海中奉獻點滴文字,希望能祝福一些人。

發佈留言